強化融資保障能力 助推兩化互動發展

來源:日期:2013-08-21 15:51閱讀量:3509

強化融資保障能力助推兩化互動發展

——市國投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蔡建國

巴中對投融資工作認識較晚起步較遲,大交通建設的迫切需求才迫使我們不得不接受這一理念并開始行動,“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的實施,再次迫使我們不得不深化這一理念和實踐。特別是李剛書記到任巴中后,投融資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和加強,并在“兩化”互動戰略中的地位凸現、作用巨大。為此,建議進一步做實做強投融資平臺,強化融資保障能力,助推“兩化”互動發展。

一、平臺建設的基本現狀。

為有效解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和融資難的瓶頸制約,2009年以來,面對國家繼續實行穩健貨幣政策,全面清理和規范各級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逆境下,極力沖破計劃經濟思想禁錮的枷鎖、力割部門利益盤踞的“腫瘤”,大力度推進投融資平臺建設。全市先后累計設立的各類政府性投融資公司19戶,(其中市本級6戶、巴州7戶、平昌3戶、南江2戶、通江1戶)。從組建的性質看,均實為國有獨資公司,其類型為綜合、水務、交通、城建、畜牧和融資性擔保六大類。從組建的時間看,除市國投公司于2010年初正式設立外,其余均為近一多年來設立。從組建后的實際到位資本看,1億元以上的僅為5戶,其中在人民幣(含實物折價)10億元以上的僅為3戶,其余到位資本均在1,000-8,000萬元不等,所到位資本絕大部分為行政事業單位部分房地產、少量企業國有股權、國有存量儲備土地和少量的“帶帽”財政專項性資金組成。

二、平臺運行的主要問題

(一)平臺主體實力不強,投融資能力明顯不足。全市80%的平臺公司注冊資本只有幾千萬元,絕大多數公司注冊資本來源遲遲難以落實,致使公司規模極小,肌體瘦弱,整體實力不強,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投融資要求。

(二)投融資理念較落后,投融資渠道十分單一。全市現有融資方式均以銀行貸款和BT為主,BOT、TOT、資產證券化、資產資本化、項目融資、債權或股權融資、收費權、信托等新型的投融資方式才起步踐行,有的還一片空白,融資渠道狹窄,項目運作市場化程度不高,全域投融資理念還“茅塞未開”。

(三)自身經營能力很弱,可持續發展前景堪憂。一是絕大多數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政企、政資、政事、政社”不分,經營管理者兼職過多,公司經營決策受阻且鏈條過長。二是由于絕大多數公司的組建都以劃撥或儲備土地、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企業國有股權和少量的財政戴帽專項資金作為注冊資本。故絕大多數資產不能變現,平臺公司基本不能開展自身的經營活動,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組建平臺的目的基本上是趨于為滿足銀行貸款而設立。

(四)經營現金流量不足,風險保障的機制缺失。由于資本不到位、肌體瘦弱、自身經營能力無路、單純的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和平臺公司風險保障機制缺失,公司自身足夠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根本無法與銀行實現對接,融資更是難上加難。

三、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優化資源配置,深入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分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和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一系列方針政策。這意味著今后國企改革的方向將會更加市場化,也無疑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為此,要突出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和加快轉變融資平臺自身發展方式,才能有效破解助推全市“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和“四化”建設中的資金瓶頸制約。具體建議是做到“八個到位”:

(一)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必須到位。首先,要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培植政府投資主體,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社會投資增長機制,運用多種融資手段,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型投融資體制。其次,是完善投融資政策,嚴格界定政府投資范圍,使政府投資主要用于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社會領域和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完善科學決策程序,建立政府投資決策咨詢評估制度,實現政府投資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第三,加強投資監督管理,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和權力制衡機制,加強項目跟蹤協調管理,完善稽查制度。第四,進一步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

化主體公司。

(三)財政資金的注入機制要到位。除逗硬落實市委、市政府有關財政用于生產、建設和企業性資金注入平臺的規定外,要進一步深化財政性建設資金使用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對投融資平臺公司財政性資金的注入機制,通過投融資平臺運作,發揮其投融資功能,用財政性建設資金撬動更多的金融和民間資本。

(四)優質國有資產的整合要到位。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已經出臺的有關規定,切實加大優質資源的整合力度,將產權關系明晰、資產優良的經營性資產,劃轉由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持有和經營;穩妥推進行政和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含非經營性資產衍生出的經營性資產)劃轉入綜合性投融資平臺公司予以資本化運作和集約化經營。真正把平臺公司做大、做強、做實,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投融資和經營載體。

(五)風險補償與防范機制要到位。一是凡由投融資平臺運作的公共財政覆蓋領域的公益性建設項目融資,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建立有效的償債機制和貼息資金,做到“舉債有度、還債有信、用債有效、管理有力”,將債務控制在政府財力的100%以內。二是由投融資平臺運作的政府重點經濟建設項目融資,以項目建設收益為主、財政資金為輔,形成相應的償債機制。三是由投融資平臺按照市場原則自主實施的融資,投融資平臺自身建立償債機制,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法律責任。四是將銀行融資行為限于有效儲備建設土地或平臺公司自身以經營有收益項目為目的的土地抵押中短期貸款,減少不可處置的國有資產抵押貸款,將調整后有效的銀行貸款資金轉為通過融資性擔保而有力支持和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瓶頸制約問題,為工業興市注資、助力。

(六)財稅金融政策的支持要到位。對投融資公司的投資實施稅費減免、購買服務等優惠政策,增加公司盈利能力。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在一定規模內,對其經營中所產生的營業稅、增值稅和所得稅在3年內實行100%返還,以后年度按比例逐年遞減。二是對融資平臺通過合資、合作方式引資的外來企業,除實行行政審批一站式服務外,對其經營所形成的有關稅費執行招商引資政策。三是對平臺公司實施土地一級整理、掛牌出售等所產生的土地出讓凈收益全部返還融資平臺作為資本注入。四是金融機構對融資平臺要給予積極的金融政策支持,其中對融資平臺用于公共財政覆蓋領域的公益性建設項目貸款利率,執行基準貸款利率下浮10—20%和財政貼息;對政府重點經濟建設項目貸款,以項目建設收益為主的貸款利率,執行基準貸款利率和財政貼息;由投融資平臺按照市場原則自主實施的項目貸款執行基準貸款利率,以確保投融資公司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七)融資能力與創新方式要到位。一是不斷完善土地收儲和開發制度,建立健全城市規劃與土地儲備相結合的聯動機制。二是創新項目融資,對經營性項目鼓勵采取轉讓產權或特許經營權方式回收資金;對準經營性或非經營性項目,鼓勵采取政府回購、財政補貼、特許經營權授予等方式公平選擇投資者和經營者。三是創新直接融資方式,積極探索并開展ABS的資產證券化融資途徑,靈活運用企業債券、信托計劃、銀行貸款、基金、以資源引資金、增資擴股等融資手段,擴大直接投融資規模。四是盤活閑置不良資產,積極推進資產重組,采取引資嫁接、資產置換、拍賣、招標或者協議出讓等方式盤活閑置不良資產,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五是建立地方金融服務體系,積極支持現有綜合融資平臺以介入農村信用社改制為切入點,適時通過引進民營資本共同發起設立巴中農村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整合并做大做強市正德融資擔保公司,使兩者實現無縫對接,借以實現平臺公司集聚資源的放大效益。六是要使現階段政府“借貸型”“小而全”的融資平臺爭取十八大提出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的政策支持,唯有轉變發展方式和整合做大,同時,充分利用現有優質資源,緊緊圍繞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戰略,在推進“四化”中通過對優勢產業和有收益保障項目的增資擴股、合資合作、重組和嫁接等方式辦好實體,通過戰略轉移性的擴張來確保持續健康發展。

(八)國資監督管理體制完善到位。按照十八大提出“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要求,切實建立統一的政府出資人制度,落實國資機構統一監管、委托監管、授權監管的職能職責,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厘清社會公共管理與出資人監管的職能邊界,切實解決好目前這種“政企、政資、政事、政社”不分,由此從根本上解決平臺公司可持續發展中的體制障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